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南阳市情 > 南阳概况 > 正文

南阳城市建设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3-11-21 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阅读次数: 【字体:

南阳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建立的城邑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随着人口变化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具有不同设计水平城区规划轮廓。

东汉以后数百年间,由于政治中心转移,经济日益衰退。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南阳县故城,在宛大城之南,其西南二面皆故宛城”,当时城垣周长仅3千米有余。明、清两代,随着经济及各项事业发展,南阳城区均按照封建仪制,相沿采用“三径四围”方格形道路布局,将城区划分为若干个方形小区。明代南阳卫指挥佥事郭云在元代土城基础上,营建砖石结构城垣。明正统四年(1439),于城东关偏南设宛城驿。据清光绪年间《新修南阳县志》载“南阳故郡城,秦建。汉曰南都。城垣周长三十六里”,城内“王侯将相府第相望”,城区北部则是一个庞大手工业区。明代在4门设城楼,于城垣4角设碉楼4座,并沿城垣每隔20丈为1铺,设敌台窝铺43处。清代南阳知府顾嘉衡、傅寿彤相继重修,建筑“梅花城”。顾嘉衡在修筑城垣时,改明代4座城门门楣石刻题词为:东曰“中原要冲”、西曰“控制秦关”,南曰“车定指南”、北曰“星拱神京”。唯在南月城门两侧,嵌一副追叙南阳历史名胜古迹对联:白水真人生文叔,青山名士卧武侯。南阳老城区街道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田字形道路骨架,城垣建设,各具特点,在城防与城门设计、建筑上都充分体现封建制度的威严。

民国时期,沿用明、清城市布局,曾3次对部分主要街道进行扩宽、改造,并于城西北郊规划设计、建成用于军事目的飞机场,呈现出战乱时期城市布局的特征。在战乱频繁年代里,先为抗日战争,后为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3次拆建城墙。1948年11月4日,国民党驻军第十三绥靖区王凌云部逃窜时,给南阳人民留下一座破烂不堪的城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阳城区的规划编制先是由南阳市(县级)建设主管部门管理。1994年,撤销南阳地区设立地级南阳市,城市规划编制管理转由南阳市建设委员会负责。1996年,南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南阳市规划局,负责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蓝图,为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和保障。

南阳市于1954年、1960年、1964年、1979年和1996年5次编制或修编城市总体规划。1954年,南阳市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1958年1965年,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为30万人,城市用地规模为49.44平方千米。规划城市西北部为机械工业区,东部为无害工业区,北寨门外为城市中心区。1960年,南阳市县合并后,对1954年编制的南阳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规划期限为1960年1970年,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为50万人,并在城区周围建设蒲山、鸭河、镇平、瓦店、社旗5个10万20万人口的卫星城镇。1960年1962年,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南阳市于1964年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至1972年,将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缩减至10万12万人,城市用地也相对集中紧凑,城市中心设置在人民路和新华路交接处。1979年8月13日,南阳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领导小组,编制出《南阳市1980年至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草案。河南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11月12日正式批准这一规划。

1995年,南阳市建委与北京市规划院签订《南阳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合作协议,南阳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由北京市规划院承担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南阳市建委承担编制。1996版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发展战略是:突出中心,强化两轴,分层推进,形成网络,周边开放。1996年,南阳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南阳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南阳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确定中心城区城市性质、发展方向和城市规模。城市规模按照近期(2000年)48万人、50平方千米和远期(2010年)56万人、56平方千米的目标进行控制。

2002年,南阳市规划局结合城市发展需要,依托南阳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南阳市中心城区麒麟分区规划》《南阳市中心城区西南分区规划》《南阳市中心城区溧河分区规划》《南阳市中心城区车站分区规划》等一批分区规划,指导城市建设。此后又编制出《南阳市中心城区人防工程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南阳市中心城区汽车场站规划》《南阳市中心城区消防规划》《南阳市中心城区给排水规划》《南阳市中心城区电力规划》《南阳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南阳市交通管理发展规划》和《南阳市中心城区路网加密规划》等一大批专项规划。

2003年,南阳市聘请国际一流城市规划大师吴志强教授为首的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宄院编制《南阳市发展战略规划》,并于2004年3月通过评审。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南阳城市建设有序进行,1985年,全区有街道127条,长97.53千米,面积78.4万平方米,其中沥青铺装路面长44.35千米、面积40.77万平方米。雨污水排水管道长91.1千米,窨井总数2302座,其中污水管道长10.57千米。共有照明路灯901盏,其中汞灯420盏、钠灯117盏,总功率150千瓦。路灯线路41千米。共有桥梁41座,总长1690米,面积23845平方米,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桥25座。4条主要河道修建防洪堤9千米。全区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1.57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9.52平方米。

20世纪90年代,随着南阳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住宅建设逐步兴起,特别是南阳中心城区新华东路的拓宽改造及城市框架的逐步拉大,为商品住宅兴起提供历史机遇,环境保护也被列入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1991年1994年,全区共投入治理污染源资金5811万元,安排治理项目105个。199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7.98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3.3平方米。

1996年,贯彻《国务院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取缔高能耗、重污染、治理无望的15类小型企业151个。认真开展排污口规范化试点工作,投入20万元,在南阳酒精总厂、南阳市中心医院等20个企事业单位,整治废水排污口 34个,废气排污口 14个,废渣堆放场8个。

200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3.4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9.95平方米。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5.97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7平方米。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到348个,从业人员近7000人,累计投入商品住宅开发建设资金46.52亿元,建成商品住宅约765.9万平方米,提供商品住宅7.65万套。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5年的11.57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32.1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9.52平方米升至30.04平方米。

南阳市历届党委、政府重视中心城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使全市城建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全市县以上建置镇常住人口 139.7万人,县以下建置镇建成区面积232平方千米,全市城镇化率28.5%。

2005年2010年,南阳市房地产开发迅速发展,房地产开发队伍不断壮大,开发投资及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加,住宅质量和配套水平快速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依靠投资拉动国民经济长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住宅建设质量为中心,积极参与城市综合开发,建成一批商品住宅小区和经济适用房。通过房地产综合开发,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有效地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和城市环境质量,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城市品位快速提高,同时加居民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长。城市管理部门深入贯彻“四个带动”战略部署,发挥新体制优势,着力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高效率、快节奏开展工作,相继开展多项整治活动,市容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2006年,全市县以上建置镇常住人口 165万人,县以下建置镇建成区面积242平方千米,全市城镇化率32%。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供水、供电、道路建设及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强,中心城区白河游览区拥有666.67公顷水面,形成北方内陆城市少有的水城、绿城景观。

至2010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供水、供电、道路建设及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形成北方内陆城市少有的水城、绿城景观。南阳中心城区城市道路总长度579千米,道路面积9.81平方千米,人均道路面积8.95平方米。其中主次干道39条,长182.3千米,面积685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主要桥梁共计82座,其中特大桥梁4座,人行天桥3座。排水管道总长688千米,窨井总数11129座,其中污水管道长度101.15千米。逐步建设成为以机械、轻纺、化工、电子、建材、医药、工艺美术为主体,工业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城市。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强,中心城区白河游览区拥有666.67公顷水面,全市城镇化率38.5%。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个3.5平方千米、4万人的小城市发展成为建成区75.71平方千米,拥有80万人口的大城市。
分享

×关闭